寫在文章之前,本人言論並不代表就是真正的事實,你應該多看多比較資訊,我無法為你的閱聽負責,文章內容頂多算是參考,自己斟酌。 之前看了兩個復健科醫生,不同世代兩個人臨床上問診的方式都很有趣紀錄一下。 比較年輕會徒手的醫生: 確認受傷部位、做什麼受傷,開始理學檢查,之後徒手解決周圍肌群減輕疼痛。會看到造成傷痛更深層的結構問題。 優點是:如果是傷反覆發作、想快速減輕疼痛、很在意結構(例如:運動員)的話。 缺點是:很吃徒手經驗跟技術,診斷錯誤時沒有綜合受傷發生當下的各種事會離真正原因很遠。看太遠有可能不夠聚焦已經造成的疼痛。 比較老不使用徒手的醫生: 問診仔細,會綜合各種資訊,然後理學檢查。例如腳趾挫傷會問發生多久?發生時在做什麼?撞到什麼東西?像我腳趾挫傷,上禮拜四、五撞到,發生時是要下床,撞到床墊。醫生就會判斷說當時下床撞到的東西是床墊,代表應該不會骨折,上禮拜四、五發生不久還在急性期。同時理學檢查確認自己的說法 優點是:聚焦當下的傷害、診斷會根據資訊不會偏離太遠或太錯誤(尤其急性期)。 缺點是:當下傷害的更深層的結構不會去找(可能得反覆發作才有可能去找)、不會徒手、問診太久
寫在文章之前,本人言論並不代表就是真正的事實,你應該多看多比較資訊,我無法為你的閱聽負責,文章內容頂多算是參考,自己斟酌。 標題有點殺人,但我想談的是關於軟組織受傷或身體結構有問題該怎麼辦的焦慮。 其實這種焦慮困擾我一陣子,那時候二頭肌遠端肌腱炎,一個療程接一個療程花了不少錢。讓我有點不知所措要不要繼續療程。 後來和我的教練討論了一下,確立了方針(經驗老道的就是不一樣): 1.急迫性跟嚴重性? 2.不處理後續問題? 3.經濟問題? 4.恢復目標? 這四個問題蠻重要的,不同目標、不同經濟能力,能做到的部分不太一樣。 有些人受傷只希望恢復到日常活動沒問題,有些人想繼續運動,療程可能更長。 有些人因為經濟壓力,後續不處理問題不大,那他也可以擱著。 所以其實到最後並非二分法要或不要,而是要考慮各種因素做選擇,如果你不確定自己到底想怎樣,那我認為應該跟醫生討論。 如果有人受傷看到這篇,我衷心祝福你早日康復。